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牛奶和茶不能同时喝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提醒说,饮茶有益于心脏。但一项最新研究提出,向提神的茶水中加入牛奶(英国很多人喜欢这样喝),或茶与牛奶同时喝,会破坏茶的所有有益健康的成分

试验显示,虽然茶通过增加动脉壁的收缩能力,提高了血流速度,但牛奶却完全阻碍了这一有益健康的效果。德国研究人员表示,这个结果足以解释为什么英国的饮茶文化对心脏病流行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因为英国大部分人都喜欢喝奶茶

参与试验的16名女性分别喝半升新沏的茶、加入脱脂奶的茶水和白开水。两个小时后对她们前臂的动脉血管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喝红茶的人的动脉血管壁的收缩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加入牛奶的一组人的这一影响很不明显。对老鼠进行的类似试验的结果显示,这是因为茶本身产生的氧化一氮舒缓了大动脉,氧化一氮促进了血管壁扩张,这一影响再次受到牛奶的阻碍。研究结果提出,牛奶蛋白质与茶结合,降低了能预防心脏病的抗氧化剂的浓度

德国柏林夏里特医院的心脏病学教授维拉娜·斯汤尔表示,这项发现与癌症也有一些联系,遵循这一规则,加了牛奶的茶显然对癌症也能起到“保护作用”。“牛奶的出现改变了茶成分的生物活性,因此对茶的抗肿瘤作用产生了抑制.

标签:

南极臭氧空洞今年相对较小

世界气象组织(WMO)日前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今年南极臭氧层空洞在面积和深度上都相对较小。但他们同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臭氧层在恢复。

  据悉,今年臭氧层空洞出现在8月,比往年要早,面积大约为25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南美洲那么大。WMO指出,自1998年以来,只有2002年和 2004年的南极臭氧层空洞小于今年。而2006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是有记录以来最糟糕的,面积达2950万平方公里,臭氧含量也最为稀薄。

  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指出,到2049年,欧洲、南北美洲、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臭氧层将恢复到1980年以前的水平。而南极的臭氧层要到2065年才能恢复到这一水平。

  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正在积极采取行动。今年9月21日,来自19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达成一致,将于2030年在世界范围内彻底停止生产和使用破坏臭氧层的氢氯氟烃。根据协议,发达国家将从2010年开始削减氢氯氟烃的生产和使用,并于2020年全面停止生产和使用;发展中国家将从2015年开始削减氢氯氟烃的生产和使用,并于2030年全面停止生产和使用

标签:

考古发现人类16万年前也开派对

新华社专电 精心化妆打扮,到海边参加聚会,大肆享用海鲜美味,无疑属于现代人类的生活。但最新考古研究发现,人类早在16万年前就已经开始举行类似活动,这是人类最早的现代生活特征之一。

  这项考古发现将早期人类开始现代生活的时间前推了约10万年。

  此前流行理论认为,人类现代生活特征最早出现在4万年到7万年前。但根据这项最新发现,早期人类要么间歇式地显示出现代特征,要么更早时候就迈出了走向现代生活的脚步。

  这项研究刊登在18日出版的美国《自然》杂志上。

  据文中介绍,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起源研究所考古学教授柯蒂斯·马里安领衔的国际考古小组,近期在南非南部印度洋沿岸平纳克尔角地区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3处现代生活痕迹:做熟的海鲜、微红色石粉颜料和早期刀片。光学测定显示,这些痕迹出现在16.4万年前,上下误差为1.2万年。

  考古人员指出,19.5万年至12.5万年前,世界处于冰川时期,非洲大部地区寒冷干燥,这可能迫使早期人类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并将生活区域从内陆扩大至海岸。马里安推测,早期人类,很可能是女人,不得不跋涉数公里去捕捞贻贝、海螺、蛤蜊等海洋生物,然后将它们带回来用烧热的石头烤熟。

  考古人员还在山洞里发现了一些石制刀具和微红色石粉。他们分析认为,石刀是早期人类的工具;石粉可能用于装扮和向其他人传达一种社交信号,功能与现代化妆品相似。

  此外,石粉的使用还意味着,当时人类可能已在使用某种语言。

  “总体看来,这些好像是很长一段时期以后才可能出现的考古学特征,”马里安说。

  例如,此前学界普遍认为,人类约12万年前才开始食用海鲜。马里安还指出,与采摘和狩猎不同,捕捞海鲜为食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促使人们稳定居住,从而产生更多社交活动。

  美联社报道说,这项发现得到许多其他考古学者肯定。乔治·华盛顿大学考古学教授艾利森·布鲁克斯称之为“非常棒的发现”。他说,马里安的发现成果意味着,考古学界该修正人类进化史了。

标签:

考古专家称秦始皇阿房宫并未建成

阿房宫考古队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毓芳研究员日前在湖南龙山县举行的一次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考古队经过5年艰苦而细致的考古,没有发现传说中的阿房宫。

阿房宫考古队刚刚结束的一次考古行动中,依然没有发现与阿房宫有关的遗迹。李毓芳介绍,考古队在北至渭河、南至汉代昆明池北岸、东至皂河、西至沛河的 13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其中主要遗址有14处,包括传说中的烽火台、上天台、磁石门遗址等,事实上,这些遗址均为秦汉上林苑的建筑,与秦始皇修筑的阿房宫毫无关系。最新考古表明,除了没有完工的前殿建筑外,阿房宫并没有其他建筑建成。

此前,阿房宫考古队首先对传统和习惯上认定的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除被民房所盖、水泥路面所压的部分之外,考古队对前殿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工作。考古表明,前殿遗址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长426米,现存高12米。夯土台基面的东、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三面墙所围区域内没有秦代堆积层,没有宫殿建筑遗迹,也没有发现火烧痕迹。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宏大、雄伟、壮丽的秦代阿房宫。5年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试图通过考古工作解开阿房宫这座历史宫殿所附载的种种谜团。

专家说,传说中的阿房宫遗址就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前殿遗址,这在古文献中记载颇多,但从考古发掘来看,前殿也只是建成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动工。专家就此推测,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被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只建成了有东、西、北三面墙的夯土台基,三面墙所围范围内并没有秦宫殿建筑。“这就是阿房宫的历史真实。”李毓芳说。

不过也有专家说,在现有地方没有发掘出阿房宫,并不能说明就没有阿房宫,或者阿房宫没有建成,可能只是前殿没有建成而已。

标签:

专家破解澳洲大堡礁珊瑚虫月圆齐排卵之谜

10月21日电世界最大的珊瑚礁——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虫总是在繁殖季节的满月之夜一齐排出卵细胞。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那里的珊瑚虫体内有一种“光传感器”,能感知满月时的光线并将其作为排卵信号。

大堡礁沿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海岸线绵延2000多公里,每年的10月至11月是大堡礁珊瑚虫的繁殖季节,但奇怪的是这些珊瑚虫都在繁殖季节的满月午夜一齐排卵。过去科学家们一直推测珊瑚虫以海流、水温和天气等的变化为信号,统一排卵时间,但其中的详细机制一直是个谜。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和美国等地的同行借助不同颜色和强度的光源照射大堡礁珊瑚虫,还分析它们在满月之夜的反应。他们发现从新月到满月,月光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大堡礁珊瑚虫体内一个发挥传感器作用的基因随之渐渐活跃,这个基因充当了珊瑚虫在满月之夜排卵的触发器。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这个基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亿多年前,原本是为了保护原始生物不受有害紫外线侵害而产生的,现在这个基因存在于从昆虫到人类的很多生物体内,与其生物钟的控制相关。

研究人员说,大堡礁珊瑚虫依靠这个基因,感知繁殖季节满月发出的波长与紫外线接近的蓝色光,以此为信号统一排卵繁殖时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