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5日星期四

月亮 你有什么秘密在瞒着人吗?

从人类文明蒙昧的时代开始,月亮就令人们神往。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传说,尤其是东方民族,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锺。
中国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及月亮上玉兔的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知道吗?在地球另一面的美洲,那里的史前玛雅文化中也有关于月亮女神和玉兔传说呢。玛雅文化具有高度发达的天文学,他们对银河系周期的预测令今天的科学家都感到惊叹,他们甚至将月亮背面的样貌刻在月亮庙门上,这使科学家大惑不解,因为月亮永远以正面对着地球,那么古人又是如何知道月亮背面的情况的呢?难道他们曾经象今天的人类一样发射宇宙飞船飞到月亮背面观察,还是……

中国关于月亮的传说很多,《明皇杂录》记载唐明皇曾随道人叶法善驾游月宫,记仙曲,回到人间宫中,把曲子和舞蹈传与杨玉环,名《霓裳羽衣曲》,流于乐府,为稀世罕音……

不过在所有月亮的故事中,与日常生活最贴近的还是月亮的圆缺与人间的关系。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这一千古名句不仅是对有无常世间的情感抒发,如今科学家发现月亮的圆缺变化同人的健康和祸福还真有些关系呢!

美国的一份临床医学研究显示,接受研究的病人患有癫痫症,但是只有在满月时才会发作。事实上一直到150年前,英国的法案仍然将疯子定义成“平常时期具有理性,但是在月圆时短暂失去理智的人”。英文里面的疯子“lunatic”这个字,就是从拉丁文里面的月亮“luna”演变而来的,据说从古代巴比伦时代就开始这样用了。

即使正常人的人精神状态的变化与月亮也有关系。满月可使人产生不安、紧张、心绪烦乱以及幻想奇思。满月时能勾起人们对往昔的追思和伤感,忧郁和惆怅,使诗人吟出绝句。

月亮周期与人类分娩时间有着相互联系,绝大多数产妇在圆月之后分娩。

在古代的《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意思是人的身体、血气、肌肉、经络的虚实是与月亮的圆缺相对应的。

月亮盈缺与人的死亡也存在着关系。慢性病和衰竭致死的人中,大都死于海水的落潮和低潮期,即下半月。中风病人,出血性中风等死于上半月。肺结核引起的大咯血,大多发生在圆月前的七天里。消化道出血在十五前后发病率最高。住在海边的人最有体验,受伤流血与海潮涨落有关,涨潮时流血较多。这说明月亮的盈亏与人体的出血也存在着相关关系。

月亮从那里来?

科学推测月亮的起源有三种可能,第一个是“地球捕获”,第二个是“地、月同源”,第三个是“地球分裂”。但是实际的科学考查却表明这三种说法都有问题。

以“地球捕获”为例,就是说月亮本是其它的天体,在飞经地球轨道是被俘获的。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在发射人造卫星進入轨道时,入射角度必须是很精确的。如果月球是外来天体,那么它飞经地球的角度必须恰到好处,角度太小,会被“弹”出去,角度太大就撞上地球。难道冥冥中有设计师把一切都计算好了?后两种说法也有问题,月亮的直径站地球的27%,而通常卫星的直径只有其行星的不到5%。而且月球上最老的岩石比地球还老,这就很难说地球和月亮同源或者是从地球分裂的。还有,月球的核心只占其质量的2%到4%,远远小于地球核心所占的30%,如果它们来自同一起源,至少两者核心所占的比例应当相近。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太成立。

其实月亮有许多我们难以解释的现象:一是月亮总是以一个面朝向地球,而另外一面永远背向地球,通常天然卫星是不会这样的。这种现象很象人造的地球同步卫星。二是月球上有许多环形山,被认为是陨石撞击的结果,也就是陨石坑。通常陨石坑的直径和深度是有比例关系的,直径越大,深度越深,地球的陨石坑就是这样。但是月球陨石坑不论直径大小,深度都不超过4英里。似乎在月表4英里下面有一个坚硬的壳,使得陨石无法撞得更深!?第三是令人费解的月震实验结果。阿波罗计划的太空人在离开月球之前,在月球表面放了月震实验的仪器。这些仪器非常的精密灵敏,连太空人走路的脚步都可以测得到。此后科学家做了几次不同的月震实验。他们用一截太空船往月球表面撞下去,产生一个震动。还有一次是量测到一颗比较大的陨石,撞击在月球的另外一面。结果发现震动好象只有在月球某一个深度的表壳传递,而没有透过月球的中心。还有一个现象,一旦震动发生后,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的消失掉。这好象是一个空心的金属球,如果用一个东西去敲它,当一声你就会觉得它一直持续在响,但是如果是一个实心的球,你如果当一声它大概就停了。这让科学家非常的讶异,难道月球是空心的?而月球的核心只占其质量的2%到4%也似乎印证了这种可能。再就是几十亿年来,月球都没有过任何火山的迹象。这一切都使得月球看上去不象一个天然天体,难道是高级智慧造的卫星?

月亮虽然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但是还有那么多的谜团等待人们去理解。或许,将来月亮之谜真能得到破解的时候,我们对宇宙、历史会有全新的认识。

标签: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